1.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
2.采用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成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寓医于食”,药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因地制宜针对三大人群:“五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体重)、亚健康人群、美容养颜人群,创新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生活品牌。
---摘自药食同源健康管理行动指南(2021-2030)
久健本康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最好的药物是食物
最好的药房是厨房
您的位置:
> 详情

药食同源植物的多靶点抗肿瘤机制:从细胞凋亡到微生物组调控的创新视角

发布日期:2025-11-14 10:39:40   浏览量 :21
发布日期:2025-11-14 10:39:40  
21

当盘中的日常食物变成抗击癌症的利器,一场餐桌上的健康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药食同源这些日常厨房中的常客,正展现出惊人的抗癌潜力。最新研究表明,药食同源中药可通过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特征miRNA表达,显著抑制肿瘤生长。

这些突破性发现为我们重新思考食物在癌症防治中的作用提供了全新视角。

一、全球挑战:肿瘤治疗与药食同源的新希望

癌症仍然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据估计2022年全球有2000万新发癌症病例和970万死亡病例。到2040年,这些数字预计将增至每年2990万新病例和1530万死亡病例。

传统癌症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手术和放疗,但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DR) 已成为导致疾病进展和不良临床结果的主要因素。

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癌症治疗仍面临重大挑战。以印度为例,约70%的癌症死亡病例发生在诊断后的第一年。

在这一背景下,药食同源植物——既可食用又具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因其在癌症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

这些天然产物具有多靶点作用、副作用小和可长期使用等优势,为癌症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作用机制:多途径抗击肿瘤的分子奥秘

植物源性生物活性成分通过多种分子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中包括诱导细胞凋亡、调节自噬、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血管生成和破坏致癌信号通路。

1.凋亡途径与信号通路调控

凋亡失调是肿瘤细胞产生多药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植物生物活性成分能够通过调节内在和外在凋亡途径,恢复癌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过程。

例如,黑胡椒中的一种哌啶生物碱已显示出通过线粒体和活性氧(ROS)介导的机制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能力。它还能抑制致癌信号通路,如Wnt/β-连环蛋白、STAT3/Snail-EMT和PI3K/Akt/mTOR通路。

2.表观遗传调控与miRNA

某些药食同源中药可显著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相关miRNA水平。

这些miRNA通过靶向癌基因或肿瘤抑制基因来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

三、前沿突破:纳米技术与药物递送系统

尽管植物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潜力,但其临床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水溶性差、吸收有限、组织分布受限和快速代谢。

例如,胡椒碱存在药代动力学局限性——水溶性差、快速代谢和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纳米技术的革新

纳米颗粒和纳米材料的使用是解决这些限制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基于纳米技术的递送系统可以改善药代动力学特性,增强肿瘤特异性靶向,最小化副作用,并克服耐药性。

最近的研究进展包括纳米制剂(脂质体、聚合物和脂质-聚合物杂化物)和结构类似物,这些技术能增加溶解度、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靶向递送,从而提高抗癌功效。

例如,一项研究通过功能化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簇有效靶向结肠癌细胞,实现了胡椒碱天然抗癌前药的有效递送。

四、协同效应:提升传统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许多药食同源植物成分与传统癌症治疗方法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副作用。

胡椒碱作为天然生物增强剂,与化疗药物(塞来昔布、阿帕替尼)、放疗联合使用显示出协同效应,显著增强治疗效果并克服耐药性。

五、未来方向: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药食同源植物在癌症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大多数关于药食同源植物抗癌活性的证据来自临床前研究,缺乏标准化临床方法、详细的药代动力学分析和结构良好的早期临床试验。

未来研究应关注将食品级生物制剂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这可能是提高癌症治疗效果和耐受性的有力方法。

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量子化学计算等计算方法与生物学评估相结合,有望为药食同源植物的生物功能和潜在临床功效提供理论支持。

将食物作为药物,将厨房与药房连接,这或许是人类与癌症斗争史上最富智慧的策略。药食同源理念正在从古老的东方智慧,演变为未来肿瘤防治的重要方向。

在精准医疗的时代,我们或许很快就能看到,基于个人基因特征、肿瘤分子图谱和肠道微生物组构成的个性化药食同源方案,成为癌症综合治疗的标准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Front Oncol. 2025;15:1677380. doi: 10.3389/fonc.2025.1677380.

2.3 Biotech. 2025 Nov;15(11):403. doi: 10.1007/s13205-025-04535-8.

3.Cell Biomater. 2025;S3050-5623(25)00173-4. doi: 10.1016/j.cbiom.2025.101173.

4.RSC Adv. 2025;15(3):1721–1746. doi: 10.1039/d4ra05089d.

5.Cancer. 2025;131(22):e70170. doi: 10.1002/cncr.70170.

6.J Nanobiotechnology. 2025;23(1):1-15. doi: 10.1186/s12951-025-03643-0.

7.Foods. 2025;14(1):128. doi: 10.3390/foods14010128.

8.Food Sci Nutr. 2025;13(3):e70054. doi: 10.1002/fsn3.70054.

9.Int J Mol Sci. 2025;26(3):930. doi: 10.3390/ijms26030930.

黎怡生(久健本康编辑部)

手机:13273816753
邮箱:jjbkang@163.com
微信号:13273816753
微信号:jjbkang
扫描二维码,注册会员
扫描二维码,进入商城
联系我们
了解久健本康如何帮助您?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