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过去一个世纪,人均寿命显著提升,但最极端的寿命(即个体最长寿命)几乎停滞。这表明,我们可能面临“寿命天花板”——约 120 – 125 岁。这一“天花板”并非不变,而是可突破。在医疗、基因、环境与社会结构齐头并进的条件下,人类健康寿命(且非仅仅生存寿命)应当设定为 150 岁以上。为此,我们分析寿命极限假说、最新基因/环境/社会机制、并提出三大战略方向:延缓衰老起点、延长中年健康期、压缩末期病态期。
一、背景:为什么“寿命”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在公共卫生、医学、社会政策等诸多领域,“人类寿命应当多久”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伦理、经济、社会结构的核心议题。随着老龄化、慢病负担、退休体系压力的加剧,寿命边界的讨论越来越迫切。
平均寿命与极端寿命不能混为一谈:虽然平均寿命在许多国家上涨显著,但全球个体最长寿命纪录多年来几乎无变化。
二、寿命极限的两种假说
假说 A:固定极限说
有人认为,人类寿命存在一种不可逾越的生物极限。以纪录寿命122 岁为标杆(如 Jeanne Calment 122 岁纪录),“超过125 岁几无可能”。例如,《Is There a Cap on Longevity?》一文指出,虽然数据稀疏,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寿命极限已经被突破。
假说 B:动态可突破说
另一派则认为,寿命极限并非固定,而是随着基因、环境、医疗、社会结构进步而“可上移”。例如,《The dynamic upper limit of human lifespan》一文指出,寿命上限具有“历史可变性”。还有研究强调:“虽然平均寿命增长放缓,但并不意味寿命极限不可突破”。
三、目标寿命设定为 >150 岁
鉴于上述背景,人类寿命(特别是健康寿命)应当设定为 150 岁甚至更高。这一设定基于以下三条逻辑支撑:
1.生物机制尚有待挖掘:
已有基因、干细胞、代谢、免疫衰老等研究提示,通过组合干预可显著延长寿命(在动物中已见效)——虽在人类尚未全面实现。
2.社会/环境改善尚有巨大空间:
尽管平均寿命提升放缓,但在很多国家健康寿命与预期寿命之间仍有巨大差距。改善环境、均衡医疗、延缓慢病皆可提供“寿命提升空间”。
3.伦理与社会结构需求转变:
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提升,如果寿命仍停滞在当前水平(如 80 – 90 岁),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老龄化、退休日益延后、资源分配压力巨大。
四、三大战略路径
为了实现 >150 岁的目标,需从以下维度协同推进。
路径 1:延缓衰老起点
从儿童、青少年期、成年早期就推动“健康基础”建设:优质营养、减少早期慢病风险、抗氧化/代谢优化。
强化基因检测、早期干预:根据最新研究,约 40% 的寿命差异可归因遗传。
扩展“生理年龄”监测:如静息心率与寿命、衰老相关指标(端粒、DNA 损伤、代谢指标)之间已有研究关联。
路径 2:延长中年健康期
强化慢病预防而非单纯延长寿命。例如中年期应坚持身体活动、心理健康、社交支持、睡眠优化。
推广“压缩病态期”理念:即让疾病/残疾占据寿命极小时间段,而非延长患病期。
关注“健康寿命”而不仅仅“总寿命”:研究指出即便寿命延长,若伴随病态期拉长,则价值降低。
路径 3:打破寿命“天花板”机制
大胆投入衰老生物机制研究:抗衰老干预、干细胞再生、免疫衰老逆转、代谢重编程。
构建寿命延伸社会机制:退休年龄设计、再教育机制、老年再就业结构。目标不是“老年只休闲”,而是“老年仍活跃”。
国际协作、资源分配公平:寿命延伸不仅是富国问题,更是全球公共卫生议题。加速全球健康鸿沟缩小。
五、结论
在人类从农业、工业社会跨入信息/生物社会的关键节点,有机会也有责任重新定义“人类应活多久”。目标寿命应当设定为 150 岁以上,不仅仅是“延长年份”,而是“延长健康、高质、生机勃勃的生命阶段”。虽然挑战巨大,但如果不提出明确目标,社会、科学往往停留在“慢慢增长几年”的状态。跨学科、跨国界、跨代合作,一起迈向“人类寿命新纪元”。
参考文献
1.Ben-Haim M, Kanfi Y, Mitchell SJ, et al. Breaking the Ceiling of Human Maximal Life span.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17;73(11):1465-1471. doi:10.1093/gerona/glx219. PMC
2.Belzile L, Davison AC, Gampe J, Rootzén H, Zholud D. Is There a Cap on Longevity? A Statistical Review. Annu Rev Stat Appl. 2022;9:21-45. doi:10.1146/annurev-statistics-040120-025426. Annual Reviews
3.Blagosklonny MV. No limit to maximal lifespan in humans: how to beat a 122-year-old record. Oncoscience. 2021;8:110-119. doi:10.18632/oncoscience.547. PMC
4.Hengartner MP, Kecklund G, Kalonji E, et al. Genes and Longevity of Lifespan. Genes (Basel). 2022;13(1):1-11. doi:10.3390/genes13010010. PubMed
5.Zhang W, Zhao Q, Liu L. Healthy Long-Lived Human Beings—Working on Life Stages to Break the Limitation of Human Lifespans. Biology (Basel). 2022;11(5):656. doi:10.3390/biology11050656. MDPI
6.Robine JM, Vaupel JW. The dynamic upper limit of human lifespan. Sci Rep. 2015;5:10548. doi:10.1038/srep10548. (Note: summary referenced) PubMed
7.Lebel A, Solé-Ribalta A, Borge-Holthoefer J. Socio-economic constraints to maximum human lifespan. arXiv. 2018;1806.11376.
8.Zheng H, Yang Y. Theoretical estimation of maximum human lifespan. J Theor Biol. 2008;254(4):601-604. doi:10.1016/j.jtbi.2008.06.002. PubMed
黎怡生 (久健本康编辑部)